【慈慧幼苗】 處理分離焦慮方法

每個幼兒面對分離會有不同的表達形態,分離焦慮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幼兒懂得走路的時候便開始喜歡獨立,擺脫成人支配;但卻又害怕與熟悉的照顧者分離。一旦分離出現,幼兒便會產生不安、哭鬧、生氣等情緒。大部份的分離焦慮都會隨著幼兒的成長而消失。

了解幼兒三大成長階段

幼兒出現分離焦慮是很難避免的,家長唯一可以做的是減低分離時的焦慮,以致每天與幼兒重演「分離」時,減低牽動伴隨幼兒的高漲情緒。做好「分離」時的事前準備,有助幼兒安全地順利過渡分離時所產生的焦慮。

在幼兒成長的階段中有三個成長階段是較多出現分離焦慮,分別如下:

(6至9個月):當幼兒開始能辨悉照顧者的臉貌時,他們會特別喜歡與熟悉的照顧者在一起,尤其當幼兒感到疲累、肚餓或身體不適時,分離一旦出現,幼兒便會顯得不願意離開照顧者。

(15至18個月):幼兒在此階段因分離焦慮所引起的情緒反應來得更激烈。他們會用大叫、瞓地、大哭去停止分離的發生,也讓父母感到難以制止。

(2至3歲):幼兒能清楚向成人懇求不欲分離的意向,此階段的幼兒在情感上仍不想與父母分開,但已開始在認知上明白及學習每次分離後,只要家長有步驟及安全地建立分離的處理方法,幼兒便會慢慢學習及適應,但謹記不要因幼兒的哭鬧而取消既定的出門而特意陪伴他們。家長只可以耐心、認真地解釋因什麼事要外出,並採用幼兒明白的字眼,解釋何時回家,例如「你沖完涼,爸媽便會回家,再同寶寶玩。」

及早準備,紓緩分離焦慮

父母與幼兒短暫的分離每天會重覆發生,偷偷出門不讓幼兒看見,以逃避他們哭鬧絕非可行的方法,這樣只會讓幼兒對父母更加不可信,令分離焦慮持續加深。下列三個方法,建議家長們嘗試,以降低幼兒在分離上的焦慮感。

幼兒在15至18個月大的階段因分離焦慮所引起的情緒反應來得更激烈。

建立簡短溫馨的「說再見」方式:每天及每次日復日建立同一形式向幼兒說再見,例如親親幼兒臉龐並說:「再見,爸媽晚餐會回來」,讓「說再見」的過程是短而溫馨;又或給孩子一件小玩意,之後說再見便離開幼兒,也是可行;重點是家長愈糾纏太長時間處理幼兒的哭鬧,幼兒的分離焦慮愈來得更長。說了再見便要起行,不要因幼兒大哭、大鬧而回頭再給予安撫。回家後必須告訴孩子「媽媽說晚飯回來,現在媽媽回來了,寶寶今日可開心?」……這樣幼兒在認知上會開始建立信心及相信爸媽所說的「會再見」是真實的。

找一個情感的代替物品:每次出門時將一個小巧的布公仔或者擺放在父母睡房上的一個小攬枕交給幼兒,待父母回家時收回代替物品;並告訴幼兒小物品像爸媽一樣會陪伴他們,請幼兒代為保管,讓他們在情感上感受到與父母親的聯繫。

和幼兒玩捉迷藏:嬰幼兒的爸媽可以用手帕或棉被蓋著自己的臉,然後拿開;這個捉迷藏遊戲,隨著幼兒可步行的路程,慢慢加長距離,重點讓幼兒知道可以找回爸媽,這只是短短的分離讓幼兒明白分離時也可以如常般活動。(注意:在遊玩時不要藏在危險之處,如衣櫃內、高處等地方。)

做父母要明白,分離是幼兒成長必須面對的事情,而分離衍生的焦慮也是他們成長的伴隨物,重點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幼兒,給予安全感及信任,這樣才會讓幼兒順利過渡。

 

以上資料由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王美玲提供

© 2021 Healthy Seed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